能源互聯網:“概念熱”下的冷思考
發布時間:2016-10-28
仿佛在一夜之間,能源互聯網這一概念從聞所未聞到家喻戶曉。尤其伴隨著我國能源革命的提出,和《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能源互聯網一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如今,百度一下“能源互聯網”這一關鍵詞,相關文章和理論研究鋪天蓋地,簡直讓人眼花繚亂。毋庸置疑的是,能源互聯網發展的確會給能源行業帶來許多積極的作用,例如,優化能源結構;降低能源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選能和用能方式;創造巨大的投資機會和市場商機,等等。另外,在應對氣候變化形勢極為緊迫的當下,能源互聯網的意義還不僅止步于遠距離輸送清潔能源,它還對形成具有全球統一標準的碳減排體系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可能性。
但實際上,作為一個新鮮詞兒,能源互聯網至今在概念上還存在分歧,目前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的定義。借用某些專家的觀點,能源互聯網這個名詞雖然借鑒了互聯網的部分理念,但對互聯網最新的技術和理念的應用前景缺乏深入的認識和分析。現有概念強調了不同側面,相比理想的能源互聯網概念,還存在差距。
也許,你可以說,這些概念研究上的薄弱因素并不妨礙能源互聯網的前進步伐,但是在這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由能源互聯網所推動的能源革命,其到來的速度到底能有多快,其影響程度能達到何種深遠的地步,即便是窮盡你我的想象力,也難以預估。面對新的變革和潮流,在心潮澎湃的同時,還得冷靜下來思考它們可能會帶來的一些實際問題。
對于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續的能源革命目標,可以看到的是,能源互聯網對能源的高效利用、低碳兩大目標的實現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能源互聯網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真正地建立起來。依照美國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里夫金的觀點,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將全球的電力網變為能源共享網絡,使億萬人能夠在家中、辦公室、工廠生產可再生能源并與他人分享。但西南電力設計院原副總工程師吳安平最近撰文對其技術上的可行性提出質疑:“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界限、工作原理類似于互聯網的能源共享網絡,也沒有不受約束可以在任何范圍內自由傳輸的能源。但如果僅在一個局部區域,采用先進的信息和自動控制技術進行智能化協同調度管理,實現里夫金的構想則是可能的”。并且,在將互聯網思想引入能源產業后,能源互聯網所帶來的就不僅僅是針對能源技術的變革,而更是針對生產力及生產關系、能源消費與生活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大的變革往往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有挑戰。從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聯網是新能源技術、ICT(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的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存在技術、安全、標準等問題,還需要協調消費者、發電企業、電網、售電企業、政府等相關方的利益。我們在看到其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是否也要看到其暗藏或潛在的風險?可想而知,隨著能源互聯網的推進,能源市場供應主體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對其監管必將會日益困難。另外,可再生能源供應的持續性、穩定性較差,如何將之轉化為穩定性強、波動性不大的能源也是一大難題。